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评估
ABUIABACGAAg4dy-kgYo6JnblwcwxCA4wiA

血小板由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直径2-4微米,血小板具有生理止血、凝血、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完整性作用。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发生异常,会发生止血机制障碍,临床上可出现出血性疾病,在病理状态下,血小板又是参与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病情严重者会引起血管狭窄甚至堵塞。

在血栓形成过程当中,血小板的激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组织因子途径,另一个是胶原暴露途径。血管内皮破裂后会暴露出胶原蛋白和组织因子,胶原暴露途径是通过激活COX-1系统、血栓素A2受体和ADP受体,终由P2Y12受体激活血小板;而组织因子则通过凝血酶直接激活血小板而导致血栓形成。活化的血小板要继续发挥作用还需要纤维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辅助作用。


热门推荐
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呼吸道病原体RNA检测
呼吸道病原体RNA检测
个性化用药监测
个性化用药监测
维生素血药浓度检测
维生素血药浓度检测
血小板聚集检测
血小板聚集检测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和贮存池病等。此外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血小板抑制药物也可出现血小板聚集试验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塞死、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其他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高脂饮食习惯等均可引起本试验结果增高。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对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监测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观察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指导治疗、预防心、脑血管栓塞,围手术期评价出血风险、择机手术有重要意义。


ABUIABACGAAg4sPMkwYo1KrEqQUw6Ac4uwQ
血小板聚集检测临床应用

1.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控: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起到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因此血小板功能异常将导致出血性疾病或缺血性疾病,其中缺血性疾病的比例更高危害更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栓的风险也在增大,对于这些疾病多采取抗血小板治疗已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每个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药物的疗效不尽相同,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以检测抗血小板药物效果,精准治疗避免出血和血栓的风险。

2. 健康体检和常规检查:

无临床出血倾向的健康人体检,可筛检出血小板聚集增高的患者,可与血脂血糖、血流变一样进行常规检查,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综合分析给与降脂降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已证明抗血小板的药物能明显地降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周围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临床出血性倾向的患者,一般创伤后立即出血不止,可筛查血小板聚集,进而排除遗传性血小板缺陷病。

3. 常见疾病和定期检测:

研究表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初始环节和重要因素,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其他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卒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高血脂、缺血性脑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热身高血压等疾病应定期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孕妇分娩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等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需要对其进行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4. 术前检测和排除隐患:
      当血小板聚集明显降低,则术中有出血的风险。


血小板聚集检测适用人群

1. 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健康体检、血栓高发人群及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凝状态;

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效果监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高血脂、缺血性脑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应定期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聚集检测注意事项

红细胞、溶血、脂血症或某些脂肪性食物,可降低血浆透光度并掩盖血小板聚集的变化。所以在采血当日应空腹或低脂饮食,禁饮牛奶、豆浆和脂肪性食物,检测前一周停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在标本运送过程中也要避免剧烈震荡以防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影响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