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屏障功能性
ABUIABACGAAg2t6-kgYorKLFkgMw6Ac46Ac

人体微生态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等四个,其中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重要、最为复杂、肠道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同时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对胃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也有很大的影响,肠粘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

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完整性。应激状态下,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致免疫过度应答而造成损害,炎症反应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致肠黏膜过氧化损伤,肠黏膜血流量减少,继而造成黏膜细胞酸中毒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应激状态常并发肠屏障功能障碍。


热门推荐
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呼吸道病原体RNA检测
呼吸道病原体RNA检测
个性化用药监测
个性化用药监测
维生素血药浓度检测
维生素血药浓度检测
详细情况
肠道屏障功能性背景

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家中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会引发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性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因素分析》中,多脏器功能障碍中,胃肠器官发病率可高达82.5%,病死率高达69.3%,所以监测肠道屏障功能,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肠屏障功能障碍缺乏客观临床诊断标准,监测肠屏障功能的方法包括肠道通透性检测、肠黏膜形态学检查、血浆内毒素水平、血D-乳酸含量、血二胺氧化酶水平等。其中肠黏膜形态学检查通过普通光镜观察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改变、绒毛厚度、隐窝深度等,直接反映肠黏膜结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或扫描电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并进行半定量分析,观测微绒毛、细胞间连接、细胞内线粒体改变情况,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可靠指标,缺点为肠黏膜形态学检查有创伤性,临床应用受限制。

血浆因子肠屏障检查指标检测方法简单, 例如二胺氧化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粘膜或绒毛上层,大部分存在于小肠粘膜绒毛,极少部分存在于子宫内膜绒毛,可将腐胺氧化成氨基丁醛,进一步环化成一种吡咯啉,具高度活性细胞内酶,其活性与绒毛高度和粘膜细胞的核酸和蛋白合成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血二胺氧化酶含量升高,一定程度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既产生于肠道,血二胺氧化酶不会无限制升高或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严重肠衰竭时,大量肠黏膜细胞坏死、脱落,二胺氧化酶耗竭,血中二胺氧化酶活性反而下降。


ABUIABACGAAgqeXMkwYogobr3wYw0QQ4mgI
肠道屏障功能性检测内容

D-乳酸:

D-乳酸是肠道固有细菌的代谢产物,肠道内许多细菌均可产生(例如大肠杆菌、乳酸菌、克雷伯杆菌等),其他组织既不能产生D-乳酸也不能代谢,所以血中D-乳酸基本上来源于肠道。在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急性肠缺血、肠梗阻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产生的大量D-乳酸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血循环,使血D-乳酸水平升高,因此D-乳酸水平可作为临床检测患者肠道屏障通透性、判断术后肠道内毒素和细菌位移的指标。

二胺氧化酶:

二胺氧化酶是一种含有脱氨的腐胺和组胺的细胞内酶,95%以上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小肠黏膜和纤毛上皮细胞中,大部分存在于小肠黏膜,以空回肠活性最高,正常人血浆中含量很低。肠黏膜细胞受损、坏死后该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增高。因此测定血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可反应肠屏障粘膜损伤和修复的情况。

细菌内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以肠杆菌属的细胞壁尤为多见,肠道是体内最大的脂多糖库,其主要来自于肠道细菌,由于健康人肠屏障功能完整其难于进入血循环。当肠屏障功能受损时,内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血循坏,形成脂多糖血症,脂多糖血症预测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阳性预测值为48%,而没有脂多糖血症就可以预测基本排除发生败血症的可能,阴性预测值为99%,检测外周血脂多糖水平,成为了解肠屏障细菌移位的重要手段。


肠道屏障功能性临床应用和意义

1. 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随肠道治疗开展逐步降低,可作为预后良好、辅助诊断、评估急性肠梗阻的参考指标、手术前后定期检测在急性肠梗阻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 手足口病:

D-乳酸水平升高提示患儿有胃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发生,有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可能,一旦患儿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提示病情危重和病死率将大大提升。因此手足口病患者及时监测D-乳酸水平变化有助于胃肠功能损伤的早发现早治疗,减低病死率。

3. 肝腹水: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老年肝硬化腹水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肝腹水患者容易发生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移位进而导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引起肠道同构性增加、屏障受损,发生率在感性化腹水患者中达7-30%,可进一步引发肝肾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预后。

4. 脑动脉硬化:

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是肠黏膜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内毒素血症、肠粘膜屏障损伤在重度脑动脉硬化患者中大量存在,阻止其恶性循环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环节。

5. 脑损伤:

急性脑损伤后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胃肠道等器官供血减少,引发肠黏膜缺血缺氧、胃肠蠕动障碍、导致肠黏膜受损,出现胃肠道屏障损伤,细菌和内毒素位移,最终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在临床上如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引起潜在性倡导低血压、低灌注导致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由于没有及时的监测和发现从而诱发肠源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一系列临床危症。目前医学认为肠道不仅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靶器官,更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启动者,另外许多临床危症看似复苏“成功”,背后却隐藏着内脏器官缺血,尤其是胃肠缺血。因此近年来肠道屏障功能监测已成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及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